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9-04-08 11:20   浏览:1030   回复:0

汉上茶人“侃茶道”:《“茶道”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别》

汉上茶人“侃茶道”:《“茶道”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别》

 

世界茶学界有个好现象,就是一批茶学家不忍见“岐路亡羊”的事继续发生,不被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告诫唬住,纷纷界说“茶道”,立一家之言。

何谓“道”?《辞源》有多种解释:道路;方法、技艺;规律、事理;思想、学说;说;道教、道家的简称;祭路神;古代行政区划名;量词;姓;疏通;引导。这12种解释仅二、三、四种适用于茶道,即:茶道是指饮茶的方法技艺,饮茶的规律事理,饮茶的思想学说。

方法技艺是茶道之“形而下”;规律事理、思想学说是“形而上”。形而下是基础,是载体;形而上是非物质的精神追求,是茶道的思想内涵。

点击现代茶人对“茶道”的理解和解释,较为严谨的定义如:

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云:“(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说:“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丁文在《茶乘》一书中说:“茶道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

    以上三条基于历史和现实,鉴于茶道雅俗共赏的特点,综合了饮茶的形式和内涵两方面,涵盖了茶艺、茶情、茶德、茶政诸方面。因为视“茶道”为小道,学人不全认同。

日本国久松真一先生(1889—1980)云:“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他认为茶道文化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其内核是禅。这一定义在日本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仓泽行洋先生在其《艺道的哲学》一书中称;“茶道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以点茶吃茶为机缘的深化、高扬心境之路的意思。另一个是以被深化、高扬了的心境为出发点的点茶吃茶之路的意思。……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滕军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茶道解》一文中说:“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饮茶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简称为“七艺一心”。

以上五条侧重于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茶道,将普普通通的饮茶上升到文化学、哲学和美学的高度,颇有深度,但有拔高之嫌。区区茶事能负载得起如此沉重的文化内涵吗?大可怀疑。

1977年,谷川彻三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称:“(茶道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谷川彻三先生并将茶道归纳为艺术、社交、礼仪、修行四个因素。

熊仓功夫先生称茶道为:“一种室内艺能。” 艺能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仅从“技艺”的层面诠释“茶道”,尚未说清“茶道”的本来含义。

    还有一些界说,如“茶道即人道”、“茶道即圣道”、“茶道是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等等,其外延和内涵与术语本身不够吻合,很不严谨,在此不加评说。

以上学者的定义对“茶道”的理解并无根本的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道由心悟”(佛家语),既然下定义吃力不讨好,不如索性不定义;曰“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虽然有些道理,但不界说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会妨碍对真理的认知,所以还是要知难行难,讨论出一个大家认同的定义,以免歧路亡羊。

《茶道箴言何其多》

 

公元16世纪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1522——1592)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指处理人际关系,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尊敬;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我们的东邻朝鲜提倡茶礼。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1786——1866)。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要恪守“中庸”之道,凡事上不可过也不可不及。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其实也就是朝鲜的茶道精神。

茶学界认为"茶德"应体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品茶生活受人生观影响。"茶德"内容表达方式既要简洁、又要全面。20世纪末中国茶文化复兴,许多茶人也喜用语言“浓缩”方式,概括中国茶道或茶德的基本精神,或称“规”,或称“义”,或称“精蕴”。我称之为“茶道箴言”。例如:"清、和、俭、恬、健";"俭、敬、清、和";"廉、美、和、敬";"理、敬、清、融";"敬、清、和、美";"敬、俭、和、乐";"和、敬、廉、健";“廉、美、和、敬”“和、静、清、寂”;“清、静、怡、真”“和、静、怡、真”;"美、健、性、伦";"正、静、清、圆"......

加上日、朝、韩,茶道箴言有代表性的共有16条,用字18个,划分为如下几类:

一、以饮茶为契机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和”字使用12次,“敬”字使用10次,“圆”字使用1次,“融”字使用1次。共24次。

二、以饮茶为契机修身养性方面:

“清”字使用9次,“俭”字使用4次,“廉”字使用3次,“正”字使用1次;“静”字使用4次,“寂”字使用2次。共23次。

三、以饮茶为契机陶冶情操方面:

“美”字使用4次,“怡”字使用3次,“真”字使用3次;其他“性”、“伦”、“理”字各使用1次。共13次。

四、以饮茶为契机养生延年方面:

“健”字使用3次,“乐”字使用2次。共5次。

由此可见,饮茶文化之精神层面集中体现在社交礼仪、修身养性、道德教化几个方面。这就是“茶道”的本义,所以说“茶道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丁文《茶乘》)

陈香白教授一言以蔽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天和、地和、人和。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陈香白《中国茶文化》)此说不无道理。一个“和”字代表了茶道释、道、儒三教的文化内涵,确能涵盖茶道精神的方方面面。

 

《“茶艺”的发明权归谁》

 

有学者说,“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70年代的台湾,系1978年台湾一位民俗学家率先提出。自此之后,“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

台湾茶学界对“茶艺”的贡献应当充分肯定。但要指明的是:“茶艺”不是当代人的发明。

陆羽《茶经·一之源》云:“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同一章中还言及茶之“用”、“采”、“造”、“饮”。《封氏闻见记》亦言:“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贮之。”这就说明,早在8世纪,陆羽就已在他的《茶经》中提出茶之“艺”的概念,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茶叶的种植技术,还包括茶的采造和煮饮。

北宋诗人陈师道整理出版《茶经》,成书后作《茶经·序》云:“ 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昔者先王因人而教,因欲而治,凡有益于人者,皆不废也。”“茶之为艺”不就是“茶艺”么?

说得更为明确的是明人吴骥的《陆公祠记》,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

......诋公者曰:“艺,德成而下者之事也。”周公曰多才艺,孔子曰:“吾不试,故艺。”公不为振鹭而为鸿渐,艺何足以累公?病公者曰:“僭‘经’。”

吴骥的意思是说,就是周公、孔子那样的圣人也不以“艺”为耻,陆羽受到他人的非议,不是因为他知晓茶“艺”,而是不该将自己的著作以“经”称之,这就有“僭越”之嫌。

古代汉语常将“艺”、“技”并提。明人李维桢作《茶经.. 序》云:“鸿渐品茶,小技与六经相提而论,人安得无异议?......而鄙其事者,使与佣保杂作,不具宾主礼。”言及陆羽为李季卿表演茶艺是说:“李季卿直技视之,能无辱乎哉!”这里不言“艺”却说“技”,其实“茶艺”、“茶技”所涵盖的技术层面基本相同。  

正因为中国封建时代“重道轻艺”、“重道轻技”,所以阻碍了茶艺的发展,甚至连“茶艺”一词也不曾造出,害得现代人挖空心思去琢磨老祖宗的意思。但我还是认为,老祖宗的就是老祖宗的,后世人的继承发扬是份内之事。造出一个“词”来不等于理念的创新。没有自成系统的学说是难获“发明专利”的,否则有“僭越”之嫌。

 

《不可将“茶艺”与“茶道”混为一团》

 

 有学者说,“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70年代的台湾,系1978年台湾一位民俗学家率先提出。自此之后,“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

据资深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先生讲(陈文华《茶艺·茶道·茶文化》),台湾学者们对"茶艺"问题有颇深的研究,并有明确的定义和具体的操作程序。如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季野《茶艺信箱》)如认为"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如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蔡荣章《现代茶艺》)。中国大陆的学者也不甘落后,对此有一定的研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王玲《中国茶文化》),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茶艺是茶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丁文《中国茶道》)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认为狭义的“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寇丹《茶艺初论》)

看来当代学者对“茶艺”的看法大体一致,只是说法不同。“茶艺”主要指茶叶的制作、冲泡(在古代则是煎、煮、点)和品茗的技术,同时也包括人文方面的心灵感受。“茶艺”的“基本点”是“形而下”的技术层面,它只是“形而上”的“道”的载体。“茶艺”与“茶道”是可以明确区别的不同概念。毫无疑义,这是当代学人对中华茶文化的贡献。

“茶艺”与“茶道”是什么关系呢? 王玲教授认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蔡荣章《现代茶思想集》)二位先生的话我表示赞同。我认为,“茶艺”与“茶道”是两个内涵有别但却无法分开的概念。质言之,“茶艺”是茶事的“形而下”,“茶道”是茶事的“形而上”;“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无论何种茶道思想都必须在品茗中实现。

 

《丁文侃茶道》(2)

 

《“茶道”一词不可滥用》

 

    点击“茶道”,一些颇为新鲜的提法见诸报刊及音像传媒,令人眼花缭乱,诸如什么“茶道表演队”、“乌龙茶道”、“湘西苗族擂茶道”、“武夷山茶道”,乃至有以烹茶师命名的某某人“茶道”。

“茶道”是能表演的么?在舞台上只能展示技艺,何能展示高深莫测的“道”呢?若称“茶艺表演”或许贴切些。

乌龙是名茶,名茶又何只乌龙?中国名茶数以百计,岂不是有数以百计的茶道?  就饮茶方式而言,苗族有打擂茶,藏族有酥油茶,白族有三道茶,蒙族有奶茶,侗族、布依族有打油茶,佤族有苦茶,彝族有烤茶,羌族有罐罐茶,汉族、回族喝清茶,北京前门卖大碗茶,四川成都喝盖碗茶,广东潮汕地区喝工夫茶……这是千姿百态的茶艺,而不能小题大作称之为“茶道”。武夷山是著名产茶区,全国著名茶区很多很多,且有深厚的茶文化积淀,但以山名冠之,称之为“武夷山茶道”,似有不妥。

至于以人名冠之,历史上除陆羽外,余不敢当。

当然,如“中国茶道”、“日本茶道”、“文人茶道”、“禅茶道”之类提法为广大茶人认可,且合于“茶道”本义,无可指责。

    “茶道”具很高文化品位,是因其“形而上”的追求,使其成为一门显学而有别于一般的次生文化,如烹饪文化、龙凤文化、蝴蝶文化、竹文化、烟文化、水文化、石文化等。千余年里,这门艺科出了学者,出了专著,影响各阶层,风靡全世界,会饮茶而不能“说道说道”的茶人已上不了档次。

我认为,称某国某族某阶层某朝代有“茶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东方文化的特质。“道”是东方人的哲学,只有东方人才在饮茶中悟道。西方人也喝茶,也有茶文化,他们更重视茶的生理生化分析,计算一下每一杯茶可给人体增加多少毫克维生素、多少卡路里,就是茶风鼎盛的英国,品茗之趣在于以茶待客、以茶助清淡,或夸示阔绰、闲雅的上流社会的贵族气派,只限于低层次的精神追求,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茶道”。东西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这里;   二、有悠久的饮茶历史和丰厚的茶文化积淀。不能降低“茶道”的规格,一个没历史的国度或于近代始有茶事的民族不能称其为有茶道;虽有千年饮茶历史而对茶却没悟性的民族,其茶苑文化之花开得亦不茂盛,不能称其为有“茶道”;一个只把茶当咖啡、可可一类饮料喝个不已,没有文化品位,不能妄称“知茶道”。“茶道”是茶史上最精彩的一笔,是茶文化的结晶和成熟的标志;  三、形成固定的有特色的饮茶集团和茶文化圈。如中唐以后形成4个饮茶集团: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僧尼道冠、庶民百性,并进而形成各自的茶文化圈。我们赞同“陆羽茶道”这一提法,是因为陆羽有茶论、茶诗、茶文、茶会,有茶艺、茶艺表演、名茶生产基地,形成了以他为核心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较为固定的饮茶集团,又一直为茶界认可;

四、有成熟的茶艺。包括鉴茶、品水、择器、看火,以及制茶、品茗、酬客、办会等技巧;

五、品茗之中有较明确的精神追求,即茶中有道。这种追求因人而异,如中和圆融,如天人合一,如礼佛参禅,如夸示富贵,如显示世俗的江湖气、市侩气、草野气……。这种追求层次有高有低。

“茶道”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能,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行不悖,大题小作或故弄玄虚都有害于“茶道”的发展。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