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2023-10-03 16:28
工夫茶的历史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两汉之后,饮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会”、“宴”,陆羽著《经》,更是集中了喝的理论,从此大开喝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烹治之法,本诸陆羽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 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之赋始繁矣。产之地,出税固宜。无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之户,无贩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 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 ”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的。没 有种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所用的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潮州“工夫”之有名,潮州人做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烹治之法,本诸陆羽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于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于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中最高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