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川茶升值揭秘茶企集体崛起

更多 市场分析 内容  |  2011-03-19  |  成都商报  |   新闻爆料

■1991年叙府茶业成立时,最初年产值只有40万元,目前年产值已高达4亿元

■1998年的竹叶青从资不抵债起步,到跻身全国茶叶百强第8名,13年里创造平均每年超过35%的增速

■1984年成立的龙都茶业,一度濒临破产边缘,先后在1992年、1994年、2003年经历多次改制,终于发展到今天的年销售收入1.5亿元

■“2010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中,有6家川茶企业入选,分别为竹叶青茶业、叙府茶业、峨眉山旅游股份公司、花秋茶业、早白尖茶业和嘉竹茶业,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居行业第8位

阳春三月好品茶,一杯清茗天下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四川便是主要产茶区,史料记载,两宋时,川茶年产量已经很大,占全国产茶量的57%~62%,其中大部分用于茶马互市。截至2010年,四川已成为茶叶种植第二大省,然而在茶叶产值上最高的是浙江,茶叶产量最多的则是福建,川茶如何追回失去的地位?浙江有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福建有大红袍、铁观音,面对众多强势的“名茶兵团”,川茶又该如何“开疆拓土”?

眼下正是2011年春茶上市之际,《成都商报》记者分赴峨眉、岷山等地采访,通过对四川茶叶产业深入采访发现,近几年来,四川茶叶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发展与市场开拓,目前以竹叶青、龙都、叙府等为代表的一批四川茶叶品牌,正成为川茶的“中坚力量”,我们不妨从他们过往的经历中,归纳出经验教训,为更多想要建立品牌,苦苦摸索中的川茶企业寻找一条成功之路。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3月乍暖还寒,经历一冬蛰伏的茶树,终于纷纷吐出嫩绿的春芽。在峨眉山双福镇同兴村,起伏的梯田上茶树飘香,田埂间满是茶农忙碌的身影。

“今年春茶开采时间迟了半个月,可能产量要少些。”种茶老人何兴宽指着茶树上新抽的嫩芽感慨着说。

对于71岁的茶农何兴宽来说,今年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年景:去年以来化肥、农药等成本均有所上升,再加上冬季低温时间长,茶树生长缓慢,今年春茶开采时间比往年推迟了半个月,此外,最关键的是人工成本也大幅上涨!

何兴宽和众多的同行正推动着川茶的崛起,20年前,川茶散装销售,500克只卖到几十元左右。20年后,川茶中的知名品牌,100克售价便高达数百元。从枝头的鲜叶,到身价不菲的茶叶,从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茶企到年产值数亿元的茶叶百强,川茶经历了什么样的“升值”之旅?它们升值的背后,川茶企业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采茶农:一斤鲜茶涨15%

今年何兴宽给采茶工开出的待遇丰厚,采摘一斤鲜叶的价格从去年的15元上涨到了20元,涨幅约30%。不过老人并不担心收入会减少。

在竞争自由和充分的市场里,价格的传导是立竿见影的。

由于今年采摘时间推迟,产量可能减少,加上人工成本上涨,茶商开出的鲜叶收购价也水涨船高。就在距离同兴村茶园不远的“大西南茶叶市场”,不仅有来四川各地的茶商,还聚集了来自福建、江浙一带的茶商,鲜茶供不应求,质量一般的普通鲜茶价格已上涨到50元左右一斤,比去年上涨了15%左右。

而在何兴宽采摘的鲜叶中,最好的绿芽部分卖给竹叶青茶厂,一斤可以卖到65元,而去年这个价格在每斤50元左右。

“去年鲜茶收购价平均是25元/斤左右。”何兴宽种了两亩多良品茶园,此外还种一些水果和玉米,他每年的收入达到一万多元,其中仅茶叶收入就可以达到8000元左右。今年虽然成本上升了,但收茶价格比去年涨了一两成,加上茶叶需求旺盛,茶鲜叶基本上是“摘多少销多少”,并不会影响他的收入。

与何兴宽相似的茶农大有人在。据悉,在双福镇同兴村,茶园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整个双福镇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而峨眉山市目前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带来这样变化的,是本地川茶的快速崛起。

“原来鲜叶就几元一斤,上世纪90年代,一年收入就千多元。”据何兴宽老人回忆,上世纪90年代峨眉以散茶为主,一斤茶就几元钱,但随着竹叶青等川茶品牌的崛起,种茶收入也越来越高,原来何兴宽的茶园只有一亩左右,而现在茶园增加到两亩多,其中,竹叶青厂的收购价格很高,但也并非所有鲜叶都能被收购。

谈困难:曾有半年没发过工资

一斤鲜茶叶,最终可以做成多少茶叶?

这个数据是4.5:1。也就是说经过高温、热炒、杀青、揉捻、烘烤等步骤之后,4斤半的鲜叶才可以制成一斤粗制茶,而如果想要得到精制茶,则还要经过筛选、烘烤、提香等步骤。

“现在茶叶生产质量提高了很多。”在峨眉山竹叶青茶业的精制车间,工人黄成华指着正在生产的两条生产线说。

1994年就进入了峨眉竹叶青公司的黄成华,从事制茶工作已有17年了。

在这17年里,他使用过最原始的烧火铁锅“炒青”,半自动的电锅“烘烤”,到现在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线,对于茶叶的“增值”过程,他的感触更加深刻。

“最早我们进公司,还用过铁锅烧火炒青。”黄成华回忆说,当时是砌一堵墙将烧火区与铁锅炒青区隔开,一边烧火,另一边则进行炒青,锅温很难控制。那时,竹叶青还是散装茶叶,品牌经营意识不高,几元钱一斤,在他的记忆中,最困难的一年,有半年没发过工资。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