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台二代"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大陆阿里山"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4-10-23  |  福建日报  |   新闻爆料

   原题《“台二代”的“大陆阿里山”生活》

   神州茶网10月23日 讯: 万亩的高山茶园满眼翠绿,一排排茶树像是被梳子梳过……这是记者在素有“大陆阿里山”之称的漳平市永福镇看到的情景。

    这些茶园,是台湾农民在当地租种的。永福,有着与台湾阿里山相似的地理环境,被台湾茶农相中并誉为“大陆阿里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拨拨台商农民陆续到此种植高山茶,迄今已有60家台资企业入驻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其中高山茶企业49家,每年产值6亿多元,常住台农500多人,永福镇成为台农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

    这些台农大都是本世纪初到永福创业的。随着事业的发展,这些台商农民的下一代也纷纷来到永福,协助或接手父辈的茶业。据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统计,近60%的“台二代”在这里生活、就业、创业。

    林俊男:“以永福为家,回台湾反而成了探亲”

    记者见到80后台湾小伙林俊男时,他正陪父亲林勇在厂里巡查。

    这阵子,勇福茶厂特别热闹,林俊男一家都在忙碌着。“这季秋茶大丰收,这不,厂里还在采茶,要再采三天。”林俊男笑着说,“别家的秋茶都制作完了,唯独我们家还在制作中。”

    虽然辛苦忙碌,但是林俊男说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幸福:“父亲在大陆再婚后和继母感情很好,从来没红过脸,他们的女儿都上六年级了。我帮助父亲打理茶厂,也娶了大陆妻子,我的一对儿女,大的上二年级,小的上幼儿园。”

    林俊男说,他的父亲是较早到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种茶的台农之一,在台湾已有28年种茶经验。早在10多年前,林勇在李庄村投资兴办了600多亩的高山有机茶基地,成立了勇福茶业有限公司。

    父亲为何在永福创办高山有机茶基地和茶厂?林俊男说:“这完全出于偶然。”

    原来,林勇当年在赴大陆旅游的飞机上,遇到了第一位在永福投资的老乡谢东庆,聊天中得知他在永福种茶的成功经历后,林勇就放弃旅游行程,跟着谢东庆来到永福,留在谢东庆的茶厂担任管理人员。

    2002年,林勇觉得在永福创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年,他开始开发自己的高山茶场。由于精通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茶场很快红火起来。

    2003年,林俊男放弃在台湾南投开拓的茶叶事业,来到永福,给父亲“打工”。“那时,这里完全是乡下,全是土路,交通不便。现在,永福台创园至红尖山段的水泥公路修好了,永福镇到龙岩中心城区车程缩短了40分钟,非常便利。”林俊男说。

    经过10多年的打拼,目前,父子俩的事业蒸蒸日上,建起了660多亩的台湾高山有机茶基地,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每年产茶1万多公斤,茶厂日常用工17名,采茶季节用工200多名。

    如今,不仅父子俩已然融入了当地,原本在台湾的弟弟林昱竹也在永福娶了亲。

   “现在我们一家把根都扎在这里了,以永福为家,回台湾反而成了探亲。”林俊男说。

    林俊男展示了他家在“天福杯”海峡两岸名茶邀请赛上拿到的高山乌龙组一、二、三等奖的奖状。“我们全家包揽了这个组别的奖项,这个纪录很难破的!”

   “这里人情味浓,乡风淳朴,让我们这些外乡人有了归属感,来到永福,很幸福。”林俊男说。

    杨咏安:“永福是我们永远的福地”

    来到永福镇九德生态农场,走进厂房,记者看到工人正忙着包装已经做好的茶。

   “要制作出一批好茶,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一个戴着眼镜、穿着朴素的年轻人,抓着一把刚做好的茶和制茶师傅探讨着。

    这个年轻人就是九德生态农场的现任管理人杨咏安。

    他11年前从台商李瑞河创办的天福茶学院毕业,现在函授学习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也算是学有所用吧。”杨咏安笑着说,“毕业后回台湾当了两年的兵,退伍后在台湾一家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觉得还是创业更适合我。”

    于是,他带着一腔热情随父亲杨瑞腾来到永福。“我18岁时就跟父亲来过这里,当时就萌生了以后要在这里创业的想法。”他说。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行,去年他还特地到福建农林大学进修与茶叶相关的课程。24岁的他,如今已基本接了父亲的班,还成为国家级高级评茶员,这在同龄人中是较少的。“如果不是接受了茶叶方面的专业教育,我根本不敢接触茶叶才两年就接班。”有了知识储备的杨咏安,经常虚心向农场里的师傅学习种茶、制茶、品茶的技术。

    杨咏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再加上永福与台湾的血缘、地缘、文缘相近,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我的台湾腔已经很淡了。”杨咏安在大陆结交了不少朋友,他说,“入乡随俗了,现在都用QQ、微信跟朋友联系。”

    杨咏安毫不讳言自己的茶农身份,他并不觉得农民的社会地位低,“这是观念问题,在台湾,茶农的地位并不比茶商低”。

   “这里气候、土壤条件好,父辈凭着实干已开垦出基地,我也想打拼一番,干出点名堂来。”他说。

   “在这里创业也很辛苦,压力比在企业上班大。去年底,父亲已经逐渐放手让我接管茶厂,去年春节我没有回家过年,因为那是卖茶最忙的时候。”杨咏安说。

   “我在台湾的几位朋友来过,他们不理解住在山上这么无聊我怎么会习惯。其实,我们有事业在肩,管理茶山、打通市场,要忙的事很多。”杨咏安说,“目前我正在研究市场上的各种数据,打算转型尝试走平价路线,打开更大的销路。”

   “接下来就要着手制作冬茶了。”杨咏安说,“我已经决定要留在大陆发展,相信我的农场会经营得越来越好。永福是我们永远的福地!”杨咏安的眼里,充满了希望。

    吴曜任:“相信自己能够越做越好”

    位于秋苑村的佑泉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厂里,一派繁忙。

   “今年是个丰收年,这季的秋茶非常好。”公司董事长吴见渝高兴地说。

    在忙碌着的工人中,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格外起眼。

   “这是我的小儿子吴曜任。”吴见渝说,“他今天在厂里跟着工人学制茶。”

    吴曜任2012年高职毕业后,便随父亲来到永福。“父亲希望我能够接管他的茶厂。”吴曜任说,“刚来这里时感觉很迷茫,那时刚刚高职毕业,是留在台湾还是跟随父亲到大陆创业,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来到永福之后,吴曜任看到茶厂产销两旺,便决定跟着父亲好好干。他一切从零开始,学习管理和种茶、采茶、制茶等一整套技术。“闲暇的时候,除了巡茶山看茶叶长势以外,我经常会去其他台商的茶山、茶厂,向他们学习、取经。”他说。

   “先呷一口我们的秋茶啦。”吴曜任笑眯眯地倒上一杯茶,汤色青葱晶莹,鼻间茶香氤氲。他说:“我们采用的是工厂化、专业化、高科技的精细加工方式,能保证茶叶稳定的高品质。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电力充足、可靠的基础上。”

   “我们茶农对电力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制茶季节,一批茶叶加工周期36个小时,一个季度要不间断加工20多天,必须一气呵成,一旦停电或电压不稳,那可就全完啦。”他说,“我们这里每一家台资企业,都有一名供电所员工和企业挂钩,成为片区电工,用电上有什么问题,可以24小时找他们解决,服务很贴心。”

    大山深处的永福镇,原本供电基础薄弱。2011年以来,漳平市供电公司共完成园区45台容量较小配电变压器的更换,新架设10千伏线路3条,改造低压线路52条,供电容量增加近一倍。每年制茶季来临前,还对台商制茶专用线路和用电设施进行检查,预测负荷,确保园区用电顺畅。

    小吴记得,去年春天,厂里购置了一批制茶机,由于没有考虑用电容量增加,无法全部投入运转,当天采摘的茶叶无法及时加工。眼看着几十万元的茶叶要报废,父亲赶紧给供电所打电话。永福供电所马上派人赶来,重新设计用电增容改造方案,并临时调来一台新变压器,当天就完成了增容。

    谈及今后的发展规划,吴曜任信心满满:“我都想好了,首先要顾好茶叶的品质,接下去再加强营销。留在大陆创业,我相信自己能够越做越好!” (黄如飞 陈晓霞 钟茜茜)

    为台企注入新鲜血液

    目前,台商二代大陆接班的问题,备受关注。据一家有影响力的台媒调查,愿意到大陆接父辈的班的“台二代”很少,他们一般想按照 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愿意接班的,是个别。

    然而,在永福,记者却看到,已有60%以上的台商农民二代选择了接班。

    永福与台湾阿里山有相似的地理环境,上世纪末以来,一拨拨台商农民陆续到此种植高山茶,迄今已有60多家台资企业入驻漳平台农创业园,种植茶叶面积是台湾高海拔茶园总量的近4/5,是大陆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2008年,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列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台二代”的到来,给永福的台企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

    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永福的台商农民们借鉴台湾合作社模式,成立了闽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统一使用“永福高山茶”品牌,抱团打拼,效果显著。

    当这些台商农民在永福种茶获得成功后,便深深地扎根在永福。跟随而来的“台二代”,也崭露头角,协助或接手父辈的产业,并带来新的经营理念。

   “父辈们的想法相对比较传统,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在网络时代长大的林俊男对电子商务十分看好,希望利用互联网进行茶叶销售,而父亲则坚持传统的“一对一”销售方式,最终父亲妥协了,两种销售渠道并进。

   “这些‘台二代’继承父业,成为种茶的行家里手,是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水清说,在永福的“台二代”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有文凭、有知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未来谁来从事农业?“台二代”的选择或许就是一种答案。 (黄如飞)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