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绿色产业 生态经济 雷山打造贵州省茶叶大县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4-10-29  |  西部开发报  |   新闻爆料

    原题:绿色产业 生态经济 全力打造“贵州省茶叶大县”——对雷山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

    神州茶网10月29日 讯:近年来,贵州省牢牢把握“东茶西移”的大趋势,坚持规模扩张和市场开拓一起抓,基地建设和企业培育一起上,人才、资金、技术一起引,政府、企业、茶农抓茶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雷山县地处雷公山腹地,以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主,以云贵高原高山森林气候调节为辅,年平均气温在12-15℃,全年总积温在5110-5475℃,无霜期达250-260天,年均降雨量为1450-1500毫米,月均雨日多达15天,年日照为1060.8-1258小时,年日照分率在30%以下,年日照总幅射量为2271.46MJ/m2,是山高多雾富日照出好茶的理想之地。县内山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类型多样,水土干净,经土样检测,土壤全铅含量18.28mg/kg、全铜含量2.19mg/kg、全砷7.19mg/kg、全铬26.15mg/kg,完全达到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要求,是发展优质、无公害有机茶叶的最理想之地。

    近年来,雷山县紧紧围绕打造“贵州茶叶大县”这一目标,以扩大基地面积为抓手,不断改进生产加工技术,加强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全县茶叶产业呈现出基地初具规模、品牌效应显现、市场销售良好、茶农收入增加的良好局面,特别是雷山清明茶、银球茶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黔党发〔2013〕20号)文件,还将雷山银球茶列为继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后的第三大品牌,茶产业已成为雷山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3年,雷山茶园面积已达12.27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6.9万亩,全县茶青产量达7990吨,实现茶业综合产值7.0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299元中来自茶叶收入达163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08%,茶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实践证明,茶产业是保护自然环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绿色产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民生产业。当前,如何正确把握茶产业发展趋势,以销售带加工,以加工带种管,以创新驱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第一,创新茶园建管方式,坚持从注重新茶园的扩张向既注重新茶园建设又注重老茶园管护并重转变。目前,雷山现有茶园12.27万亩,全县以每年新增2.5万亩的速度扎实推进新茶园建设,预计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将达到15万亩,农民人均茶园1.5亩以上。在茶园不断扩建的同时,由于政府财力、企业能力、茶农意识等问题,我县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部分乡镇出现了大面积的茶园抛荒或改种、套种其他经济作物等现象,有的茶园一年只采春茶一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茶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导致产量不高,这是制约雷山茶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创新茶园建管方式。一是加大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建设力度。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茶园生态环境和投入品环保化入手,加快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产地认证。二是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做好茶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改造老低产茶园,提高种茶效益。三是抓好茶叶大板块建设。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以农户为主体的要求,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高标准、连片化建设茶叶基地,每片不能少于3000亩,再用板块辐射带动的方式,不断提升茶园管理水平。

  第二,创新茶叶加工技术,坚持从注重绿茶向既重视绿茶又重视茶青多类利用转变。发展茶叶精深加工,这是茶叶产品开发的基本方向。长期以来,雷山茶叶生产的重点主要定位在春茶、绿茶上,放弃夏秋茶生产和综合利用,造成产品结构单一、资源严重浪费、单位面积效益低下。尤其是在深加工方面和功能成分开发方面,几乎处于空白。一是要跳出单一产品形态,促进由单一形态到多元化产品形态转变。打破“绿茶思维”模式,既利用春茶、芽茶做绿茶,又充分利用好夏秋茶做红茶,支持企业引进茶叶精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做茶食品、茶饮料、茶日化用品等,促进茶叶品类多元化发展,努力形成以绿茶、红茶为主,春夏秋并举、芽茶叶茶综合利用,高端、大众茶搭配的产品生产格局。这样一来,农民采茶时间可从目前的5-6个月延长到8-9个月,一些地方甚至可以延长到10个月,极大提高茶叶下树率,茶叶生产就可由“副业”变为“主业”,实现专业化生产。茶叶企业就可改变“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状况,实现全年满负荷生产,大大提高茶农收入和企业效益。二是要跳出传统茶叶分类,推动产品向新资源产品延展。如花草茶、养生茶、果味花果茶、水果茶等,加快丰富传统茶的分类。要跳出单一茶叶功能, 按喝、吃、用、玩的功能化的需求,创制新产业,开发新产品,向综合方向发展。三是要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创新茶叶精深加工,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积极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和技术培训,建立茶叶技术人才队伍,为推动茶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加大省内外优良苗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种苗繁育力度,加强良种苗木资源储备,实现茶树良种苗木县内自给,优化茶园品种结构,为茶叶精深加工和多类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创新茶业扶持政策,坚持从注重支持茶叶种植环节向既扶持种植又扶持加工销售环节转变。茶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发展重点,必须确定与此相适应的战略策略。茶叶产量小的时候要抓面积,没有面积就没有规模,就引进不了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就开拓不了市场。有了规模,就要抓加工、市场、质量、品牌、效益。随着投产茶园面积的快速增加,雷山茶叶企业和初级加工厂建设规模、加工能力难以跟上生产发展需求,导致优质资源利用不足。目前,全县共有茶叶企业92家,除脚尧茶业有限公司、贵州敬旺绿野食品有限公司、雷山县绿叶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家企业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外,大多数的茶叶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很少有企业采购现代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或添置各类优茶精制加工机械,基本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备落后,加工水平低,导致把原本优质的茶青加工成低档茶,没有真正发挥优质茶源的优势。一是要加快初级茶叶加工厂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从2014年起,我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加大对茶叶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扶持。在1000亩以上的相对集中连片茶园建立1-2个茶叶初级加工点,保证茶青的就近初加工。在2000-3000亩茶园区域或乡镇引进和建设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按照园区建设的思路,建立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的茶叶加工集群示范区,推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二是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企业QS、ISO等各类体系认证步伐,制定完善企业生产标准和区域品牌产品标准,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引导和促进精制茶厂的优化改造、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家庭式作坊,提高全县茶叶生产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要加快品牌整合,培育打造核心品牌。雷山茶以其无污染、口感好、耐泡等品质优势一直被确定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等国家机关办公用茶。雷公山茶还被选定为党的十八大会议用茶。雷山茶的品质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全县茶叶生产企业也先后开发形成了一批名优产品,有的还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但至今仍无一个市场认同度高、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要提高雷山茶的发展层次,在做好“机关茶”的同时,必须要努力提高雷山茶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统筹做好宣传营销,扶持建立专业茶叶销售企业积极拓展茶产品外销渠道,在巩固提升重点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开拓力度,支持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通过开办连锁经营店、专卖店等形式,进一步扩大茶叶营销网络。要以“雷公山银球茶”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为契机,围绕“电视上要有画面,报纸上要有版面,广播里要有声音,网络上要有形象”的要求,加大雷山茶产业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强化与“国品黔茶”公司合作,合力打造“雷公山茶”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黔茶品牌。

  第四,创新茶业多元性发展,坚持从注重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向既重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又重视茶业多元性发展转变。茶作为一个产业,资源开发方式相对单一,目前我县主要停留在传统茶制品加工上,茶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相对不够,我们要在发挥茶产业传统茶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大力培植和开发茶产业的多功能性资源,拓展其文化性、旅游资源性,创新茶业多元性发展。一是要积极推进茶旅结合。雷山民族文化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有苗族飞歌、苗族刺绣、苗年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县份;拥有“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贵州省十大最具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文明县城“等名片;有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雷公山。要把茶园的建设与旅游景观景点的打造紧密结合起来,在西江景区、郎德景区周围及县内公路主干道的可视范围内和九十九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园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的旅游观光和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现代高效茶园,把茶叶采摘和加工技艺展示与提高游客参与性紧密结合起来,把茶叶礼品开发与满足游客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茶叶品牌的包装、宣传以及茶事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和领域充分赋予苗族原生态文化内涵,通过挖掘、提炼、提升和打造,努力营造一个浓郁的、独特的苗族茶文化氛围,不断提高茶叶品牌吸引力。继续推广在旅游景区打造游客免费品茶一条街的经验,通过茶叶与旅游形成的产业互动,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切实提高产业效益。二是要积极推进茶药结合。雷山自然生态良好,自然保护区占全县面积近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2%,树种以针叶林为主,雷公山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5.26万个,县内有天麻、杜仲等200多种名贵野生中药材,苗医苗药文化底蕴深厚,是发展健身康体疗养产业的理想地。要把茶产业发展与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开发药茶、茶疗等产品,并充分利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优质矿泉水,积极开发茶饮料,促进茶产业多元性发展,到2015年,全县茶园基地规模达15万亩以上,农民人均达1.5亩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的收入达3000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茶园基地规模达2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2亩以上,所有茶园实行精细化管理,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的收入达6000元以上,真正把茶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作者系中共雷山县委书记)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