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欧亚万里茶路:驼铃声中 从赤壁直入蒙俄

更多 市场分析 内容  |  2014-11-22  |  神州茶网  |   新闻爆料

原标题:欧亚万里茶路:驼铃声中 从赤壁直入蒙俄

1910年羊楼洞砖茶厂前身“聚兴顺监制”的百年米砖茶

茶厂工人推着运茶的“鸡公车”行走在羊楼洞青石铺设的街面上。(复制画面)

羊楼洞欧亚万里茶道源头石碑

赤壁赵李桥茶厂高高的茶堆。

寻访“商旅文化古道”系列(一)

神州茶网11月22日 讯:从秦始皇嬴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开始,中国就已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市场。在2000多年中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内,这一统一市场一直保持了稳定。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统一市场,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对推动东西方的交流,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千百年来,随着大规模跨地区商贸文化的交流沟通,一条条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古道渐渐形成。驼铃、帆影,文化贸易互通互联,不绝于缕。

从今天起,“行走”栏目将和读者们一起,去探访那一条条布满人文商贸气息的特色古道。

文、图: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童金健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中国古代有条著名的丝绸之路,却不知在我国北部草原还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西伯利亚腹地的驼道,这是一条被历史风尘湮没、被世人遗忘的中欧茶叶通道。这条路的一头,连接起湖北赤壁羊楼洞、湖南安化、福建崇安等中国中南地区的茶区;另一头,则延伸到今天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这就是曾在历史上辉煌近两千年的欧亚万里茶路。

2009年,一封来自俄罗斯国家社会科学院的公函,揭开了这个名叫“羊楼洞”的小镇尘封了多年的茶史。

一块砖茶=

一晚住宿费+一顿早餐

11月7日,立冬。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雨让湖北小城赤壁气温骤降。但在城区内的望家欢国际农贸城和三国赤壁美食旅游文化公园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青(米)砖茶交易会”现场,气氛却十分热烈,各种肤色的客商在成行的茶庄展厅中喝着当地特产的青砖茶和米砖茶,聊着天,全然没有冷雨中的瑟缩之感。在这里,大家商谈的只是简单的生意,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种景象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一定程度上说,它象征着那条曾经无比辉煌,但却沉寂已久的古商道,重新开始运作了。

在赤壁赵李桥茶厂连排的高大堆仓中,一排排高约4米、宽约5米、长超过20米、堆放得整齐密实的褐色茶堆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叶片、叶梗和嫩枝清晰可见。茶厂的负责人说,从茶农手里收来的茶叶,要在这里先堆放约40天,待茶叶中的水分由40%左右下降到17%~18%,然后按照严格的规范淋水,再继续堆放约12天,才能进入下一步的生产程序。淋的水也有讲究:茶厂请了遥感专家,在飞机上经过仔细勘测确定了一处地下水源,打了一口深达300米的井,以保证水质的洁净。

记者在现场看到,茶堆中通道纵横,高过普通身材人士的头顶,宽可容一个不是很肥胖的人通过,好像“地道战”的地道入口一般。负责人解释说,因为茶堆太大,如果不在堆放完成之后在其中挖出这些通道,巨大的压力会让内部温度升高,可能导致自燃。

负责人说,每年收来的新茶,都需要经过一年的发酵、陈化,才能用来加工砖茶。这间“中华老字号”茶厂,是历史上著名的“洞砖”的传承者。“川”字牌青砖茶、“火车头”、“牌坊”牌米砖茶,对于广东的茶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对北方草原,特别是蒙古、俄罗斯的喝茶人来说,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历史记忆。

赤壁的茶专家说,蒙古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北方高寒地区,肉食居多,“腥肉之食,非茶不消”。砖茶传入蒙古地区后,由于便于储藏等原因,迅速得宠,甚至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清康熙年间,内地商人深入蒙古腹地经商,除用米、布直接交换毛皮之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价。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二四”即每箱可以装24块砖茶,价值约33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当作一元币通行。而在更偏僻的地区,用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的事情也是很常见的。研究蒙古的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曾经记载,当时在蒙古地区的中国内地商人,住店、吃饭都用砖茶付账,“库伦一间客房连饭费一昼夜付一块砖茶……”。

而在俄罗斯,商人们用纺织品、精加工的皮革、毛皮和金属制品交换中国的茶叶。对于茶叶的强劲需求,还推动了当地瓷器工业的发展。而19世纪中期,“中国大地上第一次耸立起外国工厂的烟囱”,就是指的首批在赤壁羊楼洞镇落地的俄国在华茶叶加工企业。

起点羊楼洞:

“鸡公车”碾压过的历史

从赵李桥茶厂出来,沿着一条平整的乡村公路行驶约4公里,就来到了万里茶路的起点之一——古镇羊楼洞。

羊楼洞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青石铺设的街面上,历代运茶的“鸡公车”碾成的寸余深槽仍历历可见。车辆辚辚的繁华已作古,石板街两旁明清建筑透出的古风陈韵,仿佛还在述说着当年的喧闹。不时可见的“茶”痕迹,仍不断地提醒来者,这里有无数与茶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述着晚清晋商入闽收购茶叶之路被太平天国战乱切断后羊楼洞地位的提升。

当时小小的羊楼洞常住人口达4万余,有茶庄200多家。短短时间内,小镇就拓展到5条主要街道,几百家各色商铺分布在街道两侧。在当时清政府的官方地图上,“羊楼洞”与“汉口”用同样规格的字体标注,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当时制茶主要用当地观音泉等3条小川的水,故有晋商开设的“长盛川”、“巨盛川”、“三玉川”等“川”字号茶庄。“川”字牌也就自此成为边销、外销的著名商标,持久不衰。传说旧时边境贸易时不少少数民族或外国买家不识汉字,只要将三个指头隔着包装纸在茶砖上一印,发现是“川”字,便能顺利成交。

离羊楼洞10公里的新店镇是砖茶入水路的起点,至今仍保存着两三条明清老街,一律青石铺路,两边店铺住宅均为木结构,街外侧是潘河,昔日羊楼洞砖茶泊岸上船的条石砌的码头依在,砖茶由此顺水运往黄盖湖,再入长江至汉口。今天黄盖湖、陆水湖沿岸,仍旧是青翠的万亩茶田。

根据《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大事记》记载:1727年(清雍正五年),沙俄女皇派遣使臣来华,申请通商,订立了《恰克图条约》,中俄茶叶陆路贸易从此确立。晋商在恰克图中方一侧迅速设立了一个“买卖城”,把运抵的茶叶全部集中于此,俄商也携货汇集到这里交换茶叶。恰克图成为了输俄茶叶的最大集散地。当时运往俄国的中国茶叶,除了有工夫红茶、福建花茶、浙江花茶、皖南绿茶、建德珠兰茶,还有鄂南的砖茶。这也是羊楼洞砖茶销往恰克图的开始。

1.3万公里茶路:

辉煌200年 串起200城市

欧亚万里茶路始于唐宋,兴起于清初,辉煌期长达近200年。根据目前学者的说法,它主要有湖北的羊楼洞、福建的崇安和湖南的安化三个起点,代表了三个著名的产茶区。羊楼洞起点比湖南安化起点缩短了近350公里,比崇安起点缩短了585公里,在贸易中更占优势。当年羊楼洞茶区的茶汇集到作为茶叶贸易集散地和制造中心的羊楼洞镇,制作完成后,由鸡公车推到赵李桥,送上潘河的茶船到新店,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畜驮车拉至黄河,一路走东口(今河北张家口),一路走西口(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最后到达俄罗斯恰克图,由此转口销往俄罗斯及欧洲。洞茶(羊楼洞产区茶的简称)的销售网,甚至远及英国。

“乔家大院”是重要推手

欧亚万里茶路是人类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洲际物流通道。1.3万公里的茶路,串联起超过200座主要的城市。在这条线路上,湖北的汉口、襄阳,河南的赊店、洛阳,山西的泽州、长治、祁县、平遥、太谷、榆次,河北的张家口等,都是中国境内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欧亚万里茶叶贸易国际化的重要推手是晋商,著名的“乔家大院”就是这条茶路上举足轻重的角色。祁县的渠家茶庄和乔家茶庄(即“乔家大院”的家族原型),榆次的常家茶庄,都是当时的巨商。

但这条商路长期被人遗忘。2009年,湖北省社科院接到俄罗斯国家社会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一封公函,请他们帮忙查找湖北一个名叫“羊楼洞”的地点,说在俄罗斯的旧海关资料中,发现大量的茶叶贸易都与这个小地方有关。

在此之前,大约从2005年开始,有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对羊楼洞和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加工和集散地汉口收集资料,考察相关的历史建筑和文物。来自俄罗斯的这封公函,为催生“欧亚万里茶路”的合作无疑推了关键的一把。之后中俄之间学术交往不断,近期沿线200余座城市更共同发表宣言,发出共同重振古茶路的呼声,一系列相关的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也在展开。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赤壁万里茶路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