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西湖话春 科学家相聚西湖茶园,畅谈科普新

更多 茶叶新闻 内容  |  2016-04-14  |  中原网  |   新闻爆料

原标题:西湖话春 科学家相聚西湖茶园,畅谈科普新

神州茶网4月14日 讯:2016年4月9日,春风送暖,阳光和煦,杭州西湖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十余位国内各领域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们,相聚西湖岸边茶社,开展了一场科学人之间的沙龙,边品香茗,边畅谈“科学家如何兼任科学传播的重任”。

参与此次沙龙活动的有中国科协副主席程东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中国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汤书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喜球、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张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周荣庭、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楚亚杰、南京大学副教授、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俞扬、浙江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员李昊、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讲师崔鲁海、西交利物浦大学陈正博士、自然出版集团中国区媒体联络人李飘。此外,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嵇晓华和总编徐来也参与了此次讨论。

“科普是科学家的天职。”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著名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曾提出过这个的口号。随着社会科普需求的进一步加强,国家亦提出“科学家是科普的主力军”的说法。然而,在社会化科普的实际需求中,却往往难见科学家的身影。此次沙龙由果壳网科学人主编吴欧主持。沙龙一改过去讨论此话题动辄归咎科研体制、科学家没动力的思路,以寻求解决之道为方向一路展开,多维度地探讨了如何可以推动科学家更多的参与科学传播。

中国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汤书昆表示,在其过去曾参与过的调查发现:科学家原本的科研活动已让科学家们不堪重负,再让承担科研重任的科学家兼任科普工作,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现实的做法可以是在科研机构中,设立专门从事科普工作的职位,再通过有科学背景的专职人员把科研成果传播出去。

科协副主席程东红也高度认可了这种方式,并认为这种“专岗专人做科学传播”的方式,有可能成为未来科普工作的突破口。

关于怎样吸引科学家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需要由果壳网这样的科学传播机构“学会”给科学家命题,从而让科学家们去解答,科学家更善于解题而不是命题;第二,需要媒体要多和科学家们进行交流,科学家要传递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第三,对于果壳网这样的科学传播从业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风格,还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让大众不仅仅关心眼下,更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

针对主持人抛出的“如何重塑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信任”问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楚亚杰指出,科学传播与新闻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传统并不完全相同,对于科学事实应该由科学家来判断。

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嵇晓华也从互联网传播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他表示,在这个时代,应该用更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和推进科普这件事,一方面要设立良好的内容生产创作机制,让科学家可以更好的发声;另一方面也要让科学家和科学传播者之间,进行更和谐的共振和需求匹配。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改进,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传播这件事。

沙龙持续了近2个半小时,嘉宾讨论热烈。沙龙临近尾声之时,在果壳网科学人主编吴欧的倡议下,现场的嘉宾纷纷提笔,在同一张长卷上写下了自己身为科学工作者,对繁荣科普事业的愿景和服务于此的志向,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科普新春接龙场景。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茶园科学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