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让“中国武夷茶”香飘四海 ——市政协专题协商做强做大闽北茶叶品牌纪实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6-09-05  |  闽北日报  |   新闻爆料

神州茶网9月8日 讯:张建光主席主持召开“做强做大茶叶品牌”专题协商会 调研组在茶产区现场调研 茶企代表杨丰在协商会上发言 市工商局局长吴良应代表政府部门在协商会上作出回应

茶,虽是小小一片树叶,却是闽北当家花旦。我市是举世瞩目的产茶区,茶是闽北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商品和产业,如何让闽北茶张举起品牌的翅膀翱翔于四海?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指出:要善用战略眼光,看重茶叶品牌,要群策群力群为,建设茶叶品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黄健平指出:要结合南平加快绿色发展的大背景,聚焦茶产业发展;副市长廖俊波说:闽北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做好“中国武夷茶”大有可为。

8月3日上午,市领导为这“小小一片树叶”集体发声。这天南平市政协召开第56次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事关闽北产业发展的“做大做强茶叶品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重大方略。——今年一开春,市政协就以助推闽北加快发展的自觉使命,把做大做强茶产业列为重点协商课题,由市政协副主席柳贵清、陈少敏挂帅,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组织台盟、工商联等届别委员、市政协驻相关县(市、区)委员小组以及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聚焦闽北茶,开展近半年的调查研究,然后集众智为茶产业发展献良策。

闽北茶的昔日辉煌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从远古神农氏起,闽江源头的茶树就被称为“南方嘉木”;武王伐纣时古闽族的“闽濮献茶”,让中原人见识到了建溪之畔的奇茗;“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汉晋开始闽北茶成为贵族消费品,被尊为“晚甘侯”;唐宋之时,“龙团凤饼”“北苑贡茶”,更是朝野风靡;宋后至清,世人叹“金可有而(龙凤团)茶不可得”,虽然朝廷屡屡特诏“建茶入海者斩”,闽北茶还是通过“万里茶路”翻越千山万水抵达俄罗斯恰克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一路贸易至英伦,香飘欧美,开创了国际茶饮的历史纪元。茶,成了中国物质和文化的象征,而闽北茶则是中国茶的代表,占据着海内外茶市的半壁江山。

闽北自古茶香悠悠,数千年氤氲不绝。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闽北茶产业焕发出新机,十个县(市、区)均产茶,闽江源头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花茶争妍斗艳,一片浓绿。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60.9万亩,比2009年的50.75万亩增加21%;毛茶总产6.8万吨,比2009年的4.59万吨增加48%;毛茶总产值33.9亿元,比2009年的11.78亿元增加288%,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8%,占农业产值的14.7%,茶叶加工产值超过80亿元。而且武夷大红袍、肉桂、闽北水仙、正山小种红茶、蒸青绿茶、政和大白茶、闽北茉莉花茶等,更是名扬海内外。

茶,这片小树叶,它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主导产业,是闽北今天的民生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但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就在我们自我满足的时候,一组数据让我们震惊:我市茶园面积仅占全国的1.4%,产量仅占全国的2.99%,产值仅占全国的2.23%!今天,以“武夷茶”为代表的闽北茶,在国内被铁观音、普洱茶等赶超,在国际被立顿、塔塔等挤占。闽北茶的品牌影响力及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均日趋式微。

问题出在哪里?市政协调研组向茶园走去……

闽北茶的今日境遇

清明时节,调研组冒着纷飞细雨,驱车前往武夷山、松溪、政和等县(市),踏上云雾缭绕、满目葱郁的茶山。

“大王玉女美九曲,两岸茶园好风光。碧波千层接蓝天,春风四季送清香……”茶山间一曲飘渺的山歌在山谷回荡,一群婆娑身姿的曼妙女子在茶树间穿梭。指尖上下飞舞,忙碌、嬉笑……让人感受到采茶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茶园小憩,盛情的主人端来一杯热腾腾的香茶。喝一口,醇香甘甜。喝一口,话闸子打开。

南平市政协委员马素花,本身就是武夷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对茶品牌经营洞若观火:“闽北茶品牌经营手段还较落后。武夷山全市虽有茶企5800多家,茶类注册商标达4722件,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福建著名商标51件,福建名牌产品19个,但主体小、多、散、弱。在今年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1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的品牌价值只列第55名和93名。”

武夷山市茶叶管理局副局长也深有感触:“有些茶企缺乏对品牌的长期培育、珍重和保护,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有些茶企滥用乱用有机茶、绿色食品品牌标识,甚至套用他人QS标识,造成品牌信誉低。”

另一旁茶企也有一肚子话。福建瑞茗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闽北茶品牌营销有几个问题,一个是‘方法老’,如政和80%的白茶长期是作为原料茶外销,价格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水平。只能穿上福鼎白茶外衣后价位提升;二是‘服务差’,目前‘互联网+茶’服务欠佳,茶企参展意愿、品牌、产品宣传意识不强;三是‘推力弱’,市场几乎靠茶厂、茶商、茶农散兵游勇式的营销,造成互相诋毁、互相攻击、互相压价等现象,政府推广力度不够,造成我市茶价格‘居低不上’。”

有些业内人士指出,应当攥紧拳头才有力:目前武夷山、松溪、政和、建瓯、邵武等地都在筹划建设茶叶专业市场,全市缺乏一个统一的上规模、上档次的茶叶品牌专业市场,如若不统筹考虑,协调整合,势必造成区域内市场割据,茶叶大集散地的优势和辐射带动功能更难发挥,大武夷茶业格局更难以形成。

调研组白天马不停蹄走茶山、下茶企,晚上又夜以继日召开分析会。“夜谈会”上话题逐渐集中:目前闽北茶注册商标多、标准乱、名称杂,品牌概念混乱不清,有的茶叶商品,比如“金骏眉”,正山堂称“一芽”为金骏眉,星村茶博馆称“明前一芽”为金骏眉,看似像品牌,又像是等级,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因为品牌上“剪不断理还乱”,价格就从几十元至上万元参差不齐。

闽北茶的今后出路

根据调研形成的初步思路,参考多年来政协委员围绕产业的建言,8月3日,市政协第56次主席会议就“做强做大茶叶品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进行专题协商。我市相关界别委员、相关县市委员小组、茶企代表受邀走进协商会议大厅,各方济济一堂,与政府部门、党政领导共同“对话闽北茶”。

会议在听取了市政协常委陈培仁代表调研组作出的主题调研报告后,大家纷纷为闽北茶的出路“望闻问切,把脉开方”。

就做强茶产业提出建议。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会长黄以西的真知灼见,掷地有声:“政府要引导,出台鼓励政策让茶企抱团发展”;紧接着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黄雄杰也提出“茶叶、茶具生产企业应强强联合”的抱团建议;建阳市政协副主席李家回还关注到相关产业链:“盏茶结合,推动建盏产业发展。”

就提高茶品质量发出声音。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建议,“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提高茶叶品质”;福建隆和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丰呼吁“茶企要着力提高茶叶品质,做到以质量取胜。”而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主任王崇辉经过深邃思考,对茶品质提出了“生态的、健康的、百姓的”全新定义。

从开辟市场途径上作出思考。政和县茶叶总站副站长许大全建议,“解决当前茶叶产能过剩问题,有必要引进深加工企业,针对各类消费需求,开发有市场针对性的茶产品”;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和勇则提出:“将茶博会融入‘一带一路’,在茶博会中加入海丝馆。”

从打造品牌上发出倡议。建瓯市政协副主席马鸣华说“要将茶叶形状、颜色、汤色、农残等指标量化,有效整合各地茶品牌,打造全市一体的茶叶品牌”;松溪县政协副主席张奇隆进一步提出:“整合茶叶资源,建立大武夷品牌;持续打造品牌,促进品牌价值提升。”

委员和茶企代表“想法很多”,参会的政府部门也“收获很大”。市质监局局长朱其勇、市商务局局长温文辉、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长发、市经信委副调研员夏颖超等部门负责人,听后从各自的方位当场纷纷支招。

市农业局局长吴成明从“扶持龙头企业”方面积极回应:将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引导,促成共识,并引导茶企共同打造统一品牌,为打响“中国武夷茶”品牌奠定基础。采取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倾斜及扶持上市等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市工商局局长吴良应就“培植品牌”主动表态:“申请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中国武夷茶’商标,需要一年半左右的周期,市工商局将全力支持申请!”

“中国武夷茶”的品牌方略

会议按照柳贵清、陈少敏副主席“做优茶品牌,做强茶产业”的提议,多方协商最后在品牌建设上凝结出集体智慧:品牌是市场生命力,全市应打响“中国武夷茶”品牌。

这次协商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形成统一品牌的共识。参会各方共同认为:实施“中国武夷茶”公共大品牌战略。闽北茶品牌众多,唯“武夷茶”知名度最高,应创“中国武夷茶”之名,将全市的茶叶品牌归至“中国武夷茶”名下,实施“统一商标、统一宣传、统一标准,统一编码”四大管理;统驭“大红袍岩茶、正山小种红茶、高山云雾绿茶、养生白茶”四大系列。

大家觉得,打造品牌要有三级联动的合力。一级公共品牌“中国武夷茶”由市政府牵头主导全力打造,二级公共品牌“大红袍岩茶、正山小种红茶、高山云雾绿茶、养生白茶”四大系列由县(市、区)政府配合联动打造,三级专有个性品牌由茶企、茶商共同推动。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制订出一、二级公共品牌打造的线路图和时间表,提出细化的目标任务。

参会各方还提议,要实施品牌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公共品牌要求的产品,取消其以该公共品牌命名的产品进入市场的资格,以保质保量保品牌。

这次协商会的另一成果,是配套思考了共创品牌的办法:办法一是要有一个专管领导,如市本级有一名厅级领导、县里有一名处级、乡镇有一名科级,专门领导茶产业工作,职能部门要有专门的工作班子、专门的工作机构、专门的工作制度,抓出成效。

办法二是要有一项专项规划,市委市政府要科学制定全市茶品牌发展专项规划,把品牌创新融入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过程,推动我市茶品牌可持续发展。

办法三是要有一支专业队伍,借鉴“立顿”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茶农和茶企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批提升武夷茶品牌的技术领军、营销人才。

办法四是要有一套支持政策。市政府要尽快出台茶品牌扶持、奖励政策。重点对品牌创建、市场推广、培育龙头、企业上市、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奖励或扶持;包括对品牌广告营销、展览展销、深加工创新、电商发展、茶旅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与激励。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香茶献地仙”,为了让“中国武夷茶”香飘四海,造福闽北,南平市政协殚精竭虑,尽职尽责。(□梁婉娥)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