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茶园:搬不走的“生态工厂”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6-11-28  |  农民日报  |   新闻爆料

神州茶网11月28日 讯:茶叶喜阴喜湿,对生长环境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海拔在1000米上下的山区地势、积温和光照等自然条件恰好满足了茶叶的生长需要,茶产业逐渐成为这类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传统茶园,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不仅形不成规模、质量也参差不齐,难以为农户提供稳定收益。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农户在种植技术、资金投入等方面有所欠缺。现阶段,要想提升茶叶种植对农户致富的带动作用,产业化思路势在必行。

  上规模才能出效益

  “在西乡,我们把发展茶叶种植作为兴县富民的重点主导产业来抓,让农民在规模种植中得实惠。”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茶叶局局长肖春海向记者介绍。西乡的茶园大多分布于大巴山北麓海拔500~1000米的浅山丘陵地带,远离工矿区和闹市,是有机茶生产的理想之地。如何利用好环境优势,把茶产业做出规模、做出效益,一直是西乡茶叶发展的侧重点。

  为此,西乡县每年都会编写更新《茶园基地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实行茶园“集中连片”发展。“过去,茶园分布较为分散、交通不便,采摘和加工效率难以提高。”肖春海说。据了解,实行集中发展后,西乡县大力推进茶叶种植区域的战略转移,沿高速公路和国道建设了一大批高标准有机茶园。

  在生产形成规模后,西乡县还引导茶农和企业积极改进管理模式,以适应产业化要求。为了提高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建设质量,西乡县制定了严格的考核验收和奖补资金兑现办法,规定对达不到栽植技术标准和次年复验成活率低于85%的茶园一律不予奖补;西乡的茶叶加工企业,也渐渐在规模生产中做到了提质增效,依托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茶叶从进厂到成品,“不落地生产”成为主流。

  目前,在西乡全县41万人口中,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茶园覆盖90%以上的村,茶农人均收入达6140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41%,茶产业的致富作用不断凸显。

  家家都有种植“明白人”

  生产基地建成了、产业规模扩大了,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就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广元黄茶作为绿茶新品,对栽培管理和加工制作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但目前还只能按照普通绿茶的方式来生产,茶叶品质得不到提升,农民就没法得到更多实惠。”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赵建新向记者说。

  “为了使广元黄茶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更大作用,我们从浙江引进了无性系优良茶树新品种‘中黄1号’和‘中黄2号’广泛种植。”赵建新介绍。据悉这两个品种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天台县、缙云县联合选育的特异新品种,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等特点,制出的茶叶滋味鲜醇、品质优异,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为了解决种苗问题,旺苍县还建成了与生产规模匹配的广元黄茶良种繁育基地,持续不断为农民提供良种。

  “作为绿茶的黄化变异品种,黄茶在种植上与普通绿茶有所区别。”赵建新说。据悉,旺苍县借助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力量,建立“县校”、“校企”合作平台,常年开展黄茶科研和技术服务。近年来,该县逐渐形成了“科研院校-乡镇农业服务站-村社茶技员-农户明白人”的五级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茶农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

  “我们就是要实现社社都有‘土专家’、家家都有‘明白人’。”赵建新表示。目前,旺苍全县的黄茶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黄茶的市场销售均价达到8000元/斤。

  资金补贴给农户吃下“定心丸”

  茶叶种植户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并不局限于鲜叶销售收入,如何能让农户“种得安心”,拓宽茶农收入的纵向结构,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茶叶的生产加工方不能只想着赚钱,更应帮助种植户解决困难。”河南蓝天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群辉向记者介绍蓝天集团的扶贫思路,“蓝天集团每亩补助开挖费600元、种苗费100元、肥料、管理费550元,连补三年支持农民发展茶产业。”

  除了给茶园发放补助,蓝天集团还努力挖掘规模化种植潜力。在信阳市光山县,蓝天集团以土地流转、农民参与务工等方式,以每亩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82元、清表开挖费700元、整地栽种劳务费300元、日常茶园管理费120元的标准,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1万亩荒山荒坡、低产薄地全部流转种茶,仅此部分就使当地茶农总收益增加1530万。过去杂草丛生、一文不值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致富“香饽饽”,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创收。此外,蓝天集团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鲜叶,让茶农稳收不赔。有效解决了农民不会加工、鲜叶卖难的问题。

  在光山县胡楼村,每到春茶采摘季,都会吸引周边县乡近500名农民利用农闲前来采茶,不仅村里的鲜叶能够及时采摘,务工农民人均还能增收2000多元。茶园成了搬不走的“生态工厂”、茶业成了移不开的“扎根”产业。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生态茶园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