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东莞迎来老茶开仓、新茶吸纳好时机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8-03-07  |  南方网  |   新闻爆料

    神州茶网3月7日 讯:茶界有言,得东莞,得天下。在这座不产茶的城市,何以成为各地茶商必争之地?

    在东莞,从新茶、中期茶到印级茶、号级茶,新茶陈茶、黑茶白茶各种收藏茶类,都有各国各地的粉丝;从资深茶友到90后茶人,从办公大楼到寻常人家,人人饮茶、爱茶、藏茶,由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提出的概念——藏茶之都、爱茶之都,如今已名誉全国。

    3月6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东莞市委员会(以下简称“东莞贸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第十一届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东莞国际茶博会”)暨第三届中华爱茶嘉年华将于2018年6月8至11日在东莞南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时隔两年,东莞国际茶博会班师回城,再续“茶与城的故事”,并提出打造全国独有的新茶、老茶双向流通的大型茶业中心。

    十年盛会,品牌、产业同升级

    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经营、十年品牌、十年产业,由东莞贸促会主办的东莞国际茶博会已经发展成为东莞最具权威、最具规模、最具品牌性的茶界盛事。今年,东莞国际茶博会在活动形式、宣传推广方面有不少新的举措,推动活动实现品牌升级、产业升级。

    十年来,东莞国际茶博会作为权威平台一直引领着东莞茶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提出“东莞茶仓”、“藏茶之都”、“中国爱茶之都”等概念,让这座不产茶叶的城市,成为中国普洱茶、黑茶文化现代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地标。

    在2017年,莞藏好茶展区首次出现,1000款来自东莞茶仓的优质老茶同台展示,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在本届博览会,“千款莞藏好茶展示•百款佳茗现场品饮”将继续作为重点活动举行,展出产品由业界认可的专家团队严格筛选,是继茶产业高峰论坛、东莞茶仓行后,又一个擦亮“莞藏好茶”品牌、促进业界交流合作的品牌活动。

    今年,东莞国际茶博会首次联手南方日报和南方+,依托全覆盖的融媒体传播体系,通过报纸、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动东莞国际茶博会品牌升级和传播升级。

    

    老茶出新茶入,东莞大型双向茶市全国独有

    去年的东莞国际茶博会,千款老茶展示区吸睛力十足。自2005年东莞民间掀起“藏茶热”,绝大部分仓储的茶已有超过十年的陈化时间。到了2016年,东莞仓储的普洱茶、黑茶逐渐开仓试饮,东莞茶市行情逐渐从藏茶模式转变为消费模式。

    开仓后,中期茶、老茶流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爱茶之人齐聚东莞,在这里品饮、投资、收藏莞藏好茶。而随着前两年一批中期茶出仓,仓储45万吨的东莞茶仓现已腾出部分空间,正期盼着新一批的后发酵茶。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梁海潜表示,今年国际茶博会的使命是向全国推广“莞藏好茶”,同时让全国好茶来到东莞,新茶走进来,老茶走出去。开仓不仅展示东莞仓储、藏茶魅力,而且强化“东莞茶仓”品牌,引领“东莞仓”组团走出去,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茶界人士认识“莞藏老茶”,帮助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莞仓藏茶自身价值。

    在东莞国际茶博会的十年经营、推广中,东莞从“藏茶之都”升级为“爱茶之都”。据记者观察,这座城市的普洱茶、黑茶消费观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同,对于“愈陈愈香”的普洱,东莞人是乐于收藏更乐于品饮,茶市少有投机、炒作之事。

    根据数据,近年来东莞茶叶的年均交易金额高达50亿元,民间藏茶量超过40万吨,全市有10000余家大小茶馆,覆盖了90%的主要街道。大批老茶不断被消费,撬动了新茶不断流入、收仓,再加上优越的仓储条件和雄厚的藏茶资金,东莞由此诞生了全国独有的大型双向茶市。正值莞藏中期茶的十年开仓期,市场对于这批茶的消费和吸纳能力,令人期待。

    以茶之名,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文内涵

    普洱茶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得东莞者得天下”。东莞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普洱茶收藏市场,是普洱茶行业的风向标;而东莞国际茶博会作为全市最权威的平台,将以此为契机,在成立十年之际打造全国独有的大型双向茶产业链。

    本届东莞国际茶博会将继续延续上届“茶与城的故事”主题,举办茶产业高峰论坛、跨界茶会、东莞茶仓行等精品活动。另外展会现场设有千款莞藏老茶展示、百款佳茗现场品饮、《莞邑茶事》新书发布、早茶下午茶走廊等特色活动,为全国乃至全球爱茶之人提供一个云集知名茶企、品鉴莞藏好茶、贸易文化交流的平台,延伸东莞特色茶产业链,提升东莞城市品质和人文内涵。

    “东莞国际茶博会不仅是茶企展示形象、业界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传播东莞茶文化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平台。”东莞贸促会副会长周雪华说道,“其实东莞这座城市很像熟普,平和、包容、温暖,除了‘东莞制造’,‘爱茶之都’也可以成为一张城市名片。”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新茶老茶东莞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