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学院派打破传统紫砂工艺

更多 紫砂文化 内容  |  2012-12-03  |  广州日报  |   新闻爆料

  宜兴紫砂制作工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繁荣至今,薪火相传。12月2日至10日,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蒋新安和谢菊萍等弟子一起,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办“紫玉文心——蒋新安师生紫砂艺术精品展”,展示一批别具深厚文化底蕴的“学院派”紫砂艺术精品,并举行专题讲座,与羊城的紫砂艺术爱好者交流切磋,共襄陶艺。

  文/图 吴聿立

  我们知道,紫砂壶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紫砂陶艺历来以浓浓的书卷气见长,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不断交融,追求和谐,不偏不倚地顺应自然法则的中庸,体现文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紫砂壶质朴无华的泥质和光华内敛的色彩,正是文人艺术家所追求的品质。因此,艺术家的格局与心胸、灵魂与气魄,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高度。

  在当今收藏市场上异军突起的“学院派”紫砂,是指以高等院校相关艺术专业出身或具备高校相关专业背景的艺术家为主体、具有较强理论先导性和作品创新性、富有浓郁学院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的紫砂流派。他们的作品与传统文人紫砂一脉相承,以“兼修艺德、践求真知”为精神,以“赓续传统、承接文脉、创新求变”为特点,独树一帜。

  “学院派”紫砂艺术家突破功利化的狭小樊笼,进入到为传承传统做紫砂、为时代心声做紫砂的境界。要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艺术家,作品要传世,除了应该做工考究、技艺精湛,更应该底蕴深厚、品位高绝。

  同时,十九世纪以前,宜兴紫砂陶艺的创造和流行是靠传统手工艺的方式流传,难以达到现代艺术学院这种公开交流、知识共享的高度。这种传统方式既有利于竞争,又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阻碍或延缓了紫砂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陶艺相关专业在紫砂艺术传承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学院的教育与科研机制具有多个优点,知识技艺的公开传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切都比传统的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秘密方式更为优越,而知识共享、信息传播更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主要原因,这决定了中国的紫砂艺术,必然经历从民间土路到现代大道的发展历程。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路藏家对“学院派”紫砂艺术品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此次展出的蒋新安作品,将园林、京剧、鼻烟壶、文学、古文字等多种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开创性地丰富了紫砂的艺术主题和表现手段,增强了紫砂的文化内涵,以学者的思维、艺术家的视角、现代的设计理念为旨归,全面地诠释了紫砂艺术。此外,在这次展览中,优秀中青年紫砂艺术家谢菊萍的作品生气盎然、郭海坤的作品别出新意、徐浩俊的作品素朴流畅、张梅珍的作品拙中透秀、周海英的作品自然浑成,谢志强的作品以全手工见长,皆为艺术之臻品。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紫砂工艺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