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上海一级品茶师能从20杯茶汤中品出目标茶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2-12-11  |  东方网  |   新闻爆料

东方网12月10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普通茶客肯定能分辨碧螺春和龙井茶,一般的评茶员则能区分一级龙井和三级龙井,但要从20杯茶汤中找到刚刚喝过的那一杯,却只有茶界中的牛人可以做到。昨天,记者专访国家一级评茶师郑鸣,从业30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六大茶系的所有产区,追求一杯“入口鲜爽滑软、回甘醇厚甘甜”的清茶。

灵性、勤奋、记忆力缺一不可

“上海虽然不产茶,却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茶叶,所以上海的评茶师全面掌握了全国六大产区的茶叶特性,相比产地的评茶师,我们是团体冠军,他们是单打冠军。 ”摩挲着手中的紫砂杯,国家一级评茶师郑鸣在他的办公室接受记者的采访,而能获得这一称号的沪籍评茶师不到5人。

1982年入行,1983年起自学,30年来郑鸣从茶叶公司的小学徒成长为一名评茶师,他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天分、经历和用心。天分就是灵性和悟性,要天然对茶叶有感觉,喝下去是甘甜苦涩在舌尖回味,而不是简单的一杯茶叶茶。

经历是花本钱、花时间喝遍世上的茶叶,经历越多经验也越老到。山上山下各个产区跑,找当地的老茶农做师傅,向他们请教这个茶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怎么种植出来的。有时候为了偷师,还特别找来3家不同的茶农,听他们争辩各自茶叶的优点,其中透露的种茶、品茶技巧就悄悄记在心里。

“用心就是记忆力。 ”郑鸣告诉记者,如果能够记住一杯茶的滋味,若干年后再喝到它,还能说一句“这就是我当年喝到的味道”,那就是一名成功的评茶师。事实上,他本人就能够在20杯茶汤中,找到最初喝过的那一杯茶。

从业30年来,郑鸣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大产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绿茶产区,云南、安徽、福建的红茶产区、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的乌龙茶产区,云南、贵州的普洱产区,还有闽东的白茶产区等,全部留下了他的脚印,并多次因为深入山区而遇险。 “1988年那次我们去过安溪的茶山后想连夜开车回厦门,中途突然下了一阵大雨,满山乌云遮顶看不清前路,只能先停车等待,应急灯一打开大家都吓出一身冷汗,在盘山公路上的汽车距离悬崖不到半米!大家坐在车里一动都不敢动。幸好20分钟后雨停了,立即发车回去。 ”

观色、闻香把脉茶叶好坏

闻茶香品茶味,评茶师喝茶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郑鸣告诉记者,早在把茶汤喝在嘴里前,他就能通过观气色、掂茶叶、闻茶香,把茶叶的等级高下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不同品种的茶叶颜色不同,同一品种的茶叶不同等级颜色也不同。所以,评茶的第一步是看外观,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看气色。就好象中医看病看舌苔一样,茶叶的气色决定了品质高低,但究竟什么才是好气色很难用文字表达,看多了自然懂了。

接着就是抓分量。品质低的茶叶抓在手里轻飘飘的,似乎压得平平整整,卖相很好,其实不是好茶叶。只有在手里厚重有肉头的才是好茶叶。抓在手里再闻一闻,就能感受到茶香了,而和红酒香气一样,茶叶也有不同的香型。最差的香味是火工香,炒制茶叶中烘出来的人工香味,并非是茶叶本身的味道,要等它退去后才能有茶叶本身的清香。接下来就是板栗香、嫩香、甜香和蜜香,而最最上品的香味则是花香和果香,花香中尤以兰花香为极品。郑鸣说,20多年前他曾经闻到一款有水蜜桃香的广东茶叶,而苏州东山的碧螺春也带有果香。

完成了这三步,茶叶的等级已经八九不离十,不过,对于评茶师来说,喝完一杯茶并不意味着品茶的结束,还要看看茶底。茶底要软、亮、糯,摸上去有一种木耳的感觉。品质上佳的乌龙茶底即使用手指搓,也不会破裂。

好茶叶来自原生态产区

品酒师、调香师都忌烟酒、食清淡,但郑鸣闲时却喜欢抽上两口香烟,品茶前一小时才会避忌,并洗净手上烟味。他说,喝两杯好茶下去,口中的烟味就会荡然无存,而好茶几乎都来自于原生态的产区。

郑鸣告诉记者,茶叶也有食物链,如果其周边的植被被砍光,全部种上茶树,那这里的小气候环境就被破坏了。苏州东山的极品碧螺春会有果香,就是因为它种在果树下。多种植物相辅相成,不但虫害减少,不易生病,茶叶的品质也会大大提升。其次,是茶树的品种,以龙井茶为例,真正的龙井应是群体种,但目前已经以龙井13为主,其他的乌牛早、黄叶早、金霜、银霜则略逊。

此外,种植维护和采摘也很重要,不同品种的茶叶采摘到什么大小都不相同,并非所有的茶叶都是挑选嫩头。手工炒制则是好茶的另一重要节点,过去采摘下茶叶后必须第一天杀青,醒一醒后第二天再回锅炒制。但如今为了抓紧时间,很多茶农一天就完成了工序,上市时茶叶的火味还在,只能摆一摆再喝。

那么普通的茶客应该怎样喝茶呢?在郑鸣看来,喝茶不必追求早,不必追求贵,而应找到适合胃的茶叶。每个人的口味和身体状况不同,比如胃寒的人不适合绿茶,而适合发酵类的红茶。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杯茶,就是好茶。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品茶师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