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雷波青茶谋划再振兴 从散兵游勇向正规军转变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4-04-24  |  四川日报  |   新闻爆料

   原题《上世纪后期,雷波青茶处于鼎盛时期,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雷波茶产业受到冲击——雷波青茶再振兴之路有多远》

    神州茶网 讯: 开春之后,雷波县西宁、黄琅片区等乡镇就忙碌起来了,除了早春耕种,还要忙着采摘早茶。

    西宁、黄琅是雷波青茶的主要种植和加工地。雷波茶业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茶叶品质优良,据其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雷波生产的茶叶曾被选为“贡茶”送入宫廷。雷波青茶实为绿茶品种,上世纪后期,雷波青茶规模、名气处于鼎盛时期,但近年来,受茶树老化、品种落后,农户技术不够等影响,雷波茶产业受到了冲击。

    随着整体茶业的快速发展,捧着茶叶种植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雷波县也开始谋划茶产业的重新振兴。

    茶业当副业 产量不大

    4月21日,记者来到黄琅镇太平村,由于一直下着小雨,茶树间只有零星的采茶人。

    午后,雨停了,家住四组的杨昌秀背着背篼上山采茶。“随便采点,还是可以卖几十元钱。”她笑着告诉记者。

    由于今年气温偏低,黄琅3月上旬才开始采摘早茶,时间比往年晚了半个月。当时采摘下来的,是茶叶中的上品——雪芽的原材料,今年的收购价达到五六十元一斤。

   “不论是哪种等级的鲜叶,现在我们的收购价基本都能与川内的平均价格接轨。”黄琅镇君山茶厂总经理耿鸿介绍,前些年,雷波的茶叶加工厂基本是做代加工,附加值不高,因此收购鲜叶的价格赶不上外地,云南、成都、乐山等地的茶商每年都要收走大量鲜叶,“现在当地的茶厂基本都开始做自己的品牌,而且加工出来的茶售价也不错,附加值上去了,鲜叶收购的价格也就上去了。”

    虽然鲜叶收购的价格不错,但产量并不大。据雷波县农办提供数据,去年全县茶树种植面积约1.1万亩,鲜茶产量约为4500吨。“低产量有很多原因,包括茶树老化、品种落后、种植分散等客观原因,以及农户的技术、意识、积极性都跟不上等主观原因。”雷波县农办主任谷凉勇说,采摘茶叶,一亩地究竟有多少产量、多少产值,与采茶农户的技术手法和采摘时间有很大关系,但当地群众多是把茶业当副业,并未进行规范的管理。

    实际上,农户意识和技术不足,也与留在黄琅的采茶人基本都是老人有关。“家里茶园规模不大,年轻人如果不外出打工,光靠采茶,赚不了多少钱。”杨昌秀说。

    合作社引领 种植规范

    雷波茶树种植的海拔与其他地方相比稍高,一般在700到1300米之间,高海拔使得茶叶口感和颜色独特。

    在这样的优势下,雷波青茶虽然名气不如川内有些地方的茶,但在市场上也逐渐被认可。“目前雷波青茶以中低端茶叶为主,较好的雪芽售价为四五百元一斤,我们厂里生产的最高档的雪芽能卖到1500元左右一斤。”耿鸿说,经过十几年的打拼,雷波青茶的加工工艺逐渐成熟,市场也逐步打开,但现在的问题是鲜叶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

    在多方协调下,“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开始启动。去年11月,耿鸿牵头成立了雷波县君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雅安引进了近30万株茶树苗,免费发放给近500户社员,与社员签订收购协议,教他们如何规范种植。三年后,这些茶树将进入采摘期,按照目前预估,每亩茶树可收益近万元。

    同样,位于西宁镇的玉竹春茶厂的总经理徐宗明也依托茶厂带领当地农户成立了西宁青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雅安引进100多万株茶树苗,以同样的形式分发给农户,建立规范化茶叶种植基地。

    通过成立合作社、以加工业带动种植业,实行茶业规范化统一管理,雷波青茶正在从散兵游勇向正规军转变。

    探索三结合 重塑品牌

    作为全县九大特色农产品之一,今年,雷波县已启动“雷波青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申报工作。

    在茶产业的再振兴过程中,雷波县一方面恢复、扩张茶树种植面积,加强生产质量的管理,同时,也对品牌进行进一步强化和再塑造。

    目前,雷波青茶生产品种比较多,仅君山茶厂就有40多种单品。“我们要求厂家,在包装盒上都要打上‘大凉山雷波青茶’的名号,以便进行区域品牌的统一打造。”谷凉勇说,下一步,雷波县将对包括雷波青茶、雷波脐橙在内的九大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的品牌建设再规划,并争取申请建设省级有机示范县。

    事实上,随着大众越来越注重茶消费品质,茶文化的概念,也更多地被提起,有不少产茶基地,除了单纯地卖茶叶,更是卖茶文化。

   “雷波的茶叶种植基地都位于高山峰峦,风景秀丽,尤其黄琅的大部分茶叶基地地处马湖风景区,县上计划将文化、旅游、商品三者结合起来打造。”该县农科技相关工作人员说。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青茶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