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新华社"新丝路 新梦想"关注泉州安溪茶叶市场

更多 市场分析 内容  |  2014-05-17  |  泉州晚报  |   新闻爆料

   原题《新华社“新丝路 新梦想”大型集成报道关注泉州安溪茶叶市场——伴“海丝”茶香海外》

    神州茶网 讯: 宋元时代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福建泉州茶叶,如今凭借其品质和独特的工艺优势受到各国茶叶爱好者们的青睐,再次走向世界、畅销海外。

  海外客商安溪购茶

  正值春茶上市之际,在中国第一产茶大县泉州安溪县,茶叶交易十分活跃。记者在一家茶叶批发市场看到,这里的交易大厅已被客商们围了个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幽幽的茶香,从这里,大批量茶叶流通到全国各地,经客商们精加工后销售到海内外。

  “最近一天的茶叶交易量在200吨左右。”安溪中国茶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加勇说,市场开业10多年来,茶叶交易额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近3亿元,到2013年22.5亿元,除了这个安溪县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外,每个乡镇都有自发形成的茶叶交易点,这几天也都很热闹。

  海外客商们也纷纷来到安溪寻觅商机。在安溪县出口量最大的茶企八马茶业,几位韩国客商正在洽谈合作事宜。“近几年,来订购中国茶的海外客商越来越多了。”八马茶业董事长、国家级非遗铁观音传承人王文礼说,茶叶主要出口日本,还有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去年出口非洲的乌龙茶单价为每公斤164美元,刷新了安溪高档乌龙茶出口单价的记录。

  海上丝绸之路使泉州形成了外向港口经济模式,因此构建起庞大的国际、国内市场网络,当时曾极大刺激茶叶提高生产水平。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史料记载,在宋代,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达58个,遍及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铁观音对外贸易活动逐渐恢复和发展,在接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复兴海外市场。如今,茶业是安溪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2013年安溪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8万吨,出口1.6万吨,涉茶总产值115亿元,涉茶人口8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6%来自于茶业。

  茶文化走出国门

  中国茶叶走出去也让中国的茶文化为更多人了解并喜爱。2012年,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旗下的5家品牌茶企八马、华祥苑、中闽魏氏、坪山、三和,在法国巴黎开设安溪铁观音欧洲市场营销中心。

  “在营销中心,中国茶受到了外国消费者的喜爱,茶艺表演人气很旺。”王文礼说,经济贸易活动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最主要的因素,贸易的繁盛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铁观音进入欧洲,不仅仅是要将中国乌龙茶带到欧洲,更多的是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随着茶叶对外贸易的逐步复兴,安溪铁观音的出口产品结构正从散装茶向高档茶、包装茶、品牌茶转变,出口国从亚洲向欧洲、非洲等地拓展,龙头企业所生产的品牌产品也正被诸多国家的高端消费群接受。在国际市场上,铁观音乌龙茶正在努力争取定价权。(据新华社电)

  相关新闻:泉州多举措推进“海丝”申遗——加强保护“海丝”可移动文物

  本报讯(记者叶舒雯 实习生谢宜萱)昨日,泉州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下一步,泉州市各地将结合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强“海丝”可移动文物的征集、展示等保护工作。

  自2001年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13年间,泉州市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12年,泉州市与其他9个“海丝”城市被并入丝绸之路中国段,再次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共有18个文物单位列入申报文本的考察点,包括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洛阳桥、泉州市舶司遗址、来远驿遗址、清白源井、真武庙(备选点)。

  近年来,泉州市各地加大对“海丝”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如晋江草庵、金交椅山窑址两个“海丝”考察点将分别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龙山寺已委托相关设计院对原保护规划再提升,明年晋江还将启动草庵石刻、西资岩摩崖造像编制保护,石狮即将启动六胜塔环境保护二期项目等。

  下阶段,各地将抓紧组织编制好相关考察点的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建立文物执法巡查制度和文物日常巡查报告制度,及时查处“海丝”文物违法案件与文物周边违章问题。同时,结合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做好“海丝”可移动文物征集、展示工作,加强对“海丝”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此同时,结合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泉州市还推出系列“海丝”活动,10月初便将组织召开9城市联合申报“海丝”城际联席会议,共同推动“海丝”申报工作。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