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父母的手工茶

更多 茶诗茶文 内容  |  2014-08-07  |  神州茶网  |   新闻爆料

□赵柒斤

神州茶网8月7日 讯:谷雨前后的每天下午,茶树枝条上所有的“嫩芽”跟着父母回家后,就被母亲迅速摊放于偌大的几块圆簸箕(用毛竹篾编制的圆形器具)上,待那些“仙草”散尽“闷热气”、凉快好了,母亲又马不停蹄地开始选茶、炒茶……

了解绿茶制作的人都知道,茶叶是个时辰草,过时不炒真变草。所以,鲜叶摘回家,母亲都是掐着钟点精心“伺候”它们,不敢马虎。而其中的重头戏就数炒茶、烘茶了。

30年前,在村里的生产小队,母亲是烧锅高手。村民组平时请放电影的人吃饭、安排上面来的领导就餐,全是母亲一人烹饪饭菜。但,同样是烧锅,炒菜和炒茶是大不一样的。炒菜是锅铁铲翻炒,而炒茶全靠一副手掌。虽然母亲十指尖尖,但她炒起茶来手掌却坚硬如铁,茶叶在她手中却是轻若浮萍。

母亲说,她的“铁砂掌”是当年集体炒茶练就出来的。那时候,生产小队有几十亩茶园,谷雨前后,每天做的几十斤干茶都是手炒出来的。最多的时候,十几口大锅一字排开,每人要管三四口锅,而女劳动力中仅有母亲和刘婶参与炒茶。由于当时没有电动控制,全凭经验判断,温随茶变,每口铁锅杀青程度不一样,就需要走马灯似的轮番测锅温来掌握手中的火候,久而久之尖尖的手指也练成了钢筋锐骨。

我七八岁的时候,茶园跟水田一样都分到了户,因此非常幸运地参与了家里采茶、制茶的活计。制茶,其实就是给母亲打下手,主要任务是烧锅、端簸箕。我最难忘的就是体验过徒手测铁锅温度,今天想起来手掌还有一股钻心的疼。

有一次,看到母亲用双手若无其事地在烧红的铁锅中炒茶、翻茶,我顺便也把右手的中指伸到锅边,结果“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后来,母亲告诉我,铁锅杀青的温度一般都高达二百八九十摄氏度,手指头哪能碰啊。我仔细端详母亲炒茶,发现她每一次手掌朝下都在锅底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一股股浓烈的香气便从铁锅里“滋滋滋”飘散出来。然而,虽然手掌和锅底间隔着大量青叶,但叶上冒出滚烫的水蒸气,还是很容易烫手的。因此,尽管母亲掌握一定技巧,但裸露的手臂一不留神也会与锅底或锅边亲密接触,而且一烫就是一个泡。那种锥心的痛楚,母亲都忍着。这时候我能帮上忙的,便是用湿毛巾替母亲擦汗。

接下来的烘茶,烫伤的风险要小得多。早些年,家乡人都是用炭火烘茶,即将杀青完毕的茶均匀倒入一个架在大火盆之上的圆簸箕里(此圆箕是用细铁丝兜底),一人坐在旁边不停地翻动。由于这道工序也直接关系到茶叶成品的质量,翻茶、抖茶必须干净利索,父亲便成为家里烘茶的灵魂人物。

父亲烘起茶来,眼疾手快,烘干的茶叶里不仅没有一片焦叶,而且在翻动的间隙他还能及时将极少量次品剔去。所以,父亲烘干的茶叶基本上都能杜绝“南郭先生”的混入。而做到这些也是很难的,小时候哥哥和我都为替换父亲吃晚饭而烘过茶,但茶叶在我们的手中就像用细丝串起来似的,抖不开、撒不匀,结果许多“两叶一芽”白白地被糟蹋了……

现在的山村老家,大部分都是半手工半机器来炒茶、烘茶了,不少工序基本上实现了电动化。而年过七旬的父母却顽固地坚持着手工制茶,尽管他们每年只做极少量的茶叶自己饮用。

父亲曾说,我孝敬给他们的“机器茶”都是用电的高温催压出来的,属高火快炒,外表虽然好看、初闻格外香重,但不持久,冲泡三四次后便淡然无味了。而手工炒出来的茶,其柴和炭本身就有香味,制出来的茶叶香气便更醇和浓厚,越喝越有味,可以泡六到十道,十道后的茶汤杯底依然留香,仍有回甘和鲜爽之味。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只不过觉得,父母的手工茶之所以香气醇和浓厚、茶叶耐泡,可能还有炭的清香、手的芳香和父母默契的馨香。

现在农村大规模手工制茶的年代早已过去,但生活的记忆犹新,往日茶杯里那片片碧绿和淡淡的兰花香也一直萦绕在心里。

赵柒斤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手工茶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