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北方文学-学茶讲茶

更多 茶诗茶文 内容  |  2015-03-12  |  神州茶网  |   新闻爆料

学茶讲茶(外一篇)

神州茶网3月12日 讯:作者王俏梅,发表于《北方文学》2015年第1期

有一次,遇到一位先生,听说我喜欢茶艺就跟我说,他有一把好壶,挂了很厚的茶锈,不用放茶叶都能冲出茶味。我说茶锈对人体有害,还是刷掉吧。那位先生就用异样的目光看我。

又有一次,又遇到一位先生,说普洱茶越陈越香。我说普洱茶陈的香,但不是越陈越香。又被人投以异样的目光。我只能告诉他10年的普洱很香,30年的就没什么味道了,这还是存放得好的,存放得不好就有霉味,50年的就更不用说了。

忍不住给人讲茶,好像有义务。我学茶是因为爱喝茶,我讲茶是“被逼出山”。

在家乡茶艺领域,我属于独孤求败。我们是北方城市,没有茶文化基础,我们所谓的茶人不过就是开茶楼、茶庄的,除了自己经营的品种、项目,更多的也不懂。而我是出于兴趣学茶,什么都涉猎,所以就“凸显”出来了。

有几个想学茶艺的人,打听了好多人,最后都找到我这里,我带他们买茶具,给他们上课,真有点劳神耗时,我就安慰自己:总算为普及茶文化做点贡献了。对于自己的茶艺名气,我一点都不用谦虚。一个开茶庄的小女子把我的照片摆在店里,然后对人说:“这是我老师。”

而我开始学茶的时候,想在家乡找个老师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的。

1998年我有了第一套紫砂茶具,质量很好,是一个朋友从上海给我带来的。但是我没有茶海,没有工具组,到处买也买不到。大约到了2000年,我先生忍无可忍,他的另类潜质突然爆发出来,居然自己做了一个茶海,那是用装修房屋的木线做的,看上去相当漂亮,一个诗人身上竟然隐藏着六级木匠的技艺,不能不叫人赞叹。

“给你50元钱,你把这套冲泡方法再做一遍。”我说着拿出钱来,女孩很高兴,她可能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淋壶烫盏、乌龙入宫,把闽南功夫茶艺重新演示了一遍,我则拿出本子,详详细细记录了下来。

这是2000年我在上海一家茶楼使用的手段,对于学茶的我来说这也是唯一能用的办法,现在看来女孩的茶艺不过是一些花拳绣腿,但是在当时也算难得。同时我读书、读书、读书,从陆羽的《茶经》读起,直到我能买到的所有关于茶的书。2005年、2007年继续到南方学茶,上茶山动手采茶,进工厂参观炒茶,深深感到实践对于一个茶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学茶,越学越觉得自己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的学问太少了。其实学什么都是如此,不学,或者“半瓶子醋”,反倒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还老想炫耀,最后只能是丢脸。

“好茶已经没有了,剩下的是我们自己喝的。你们看看就是这样的,也算不错啦。”龙井村的茶农对我们说。我接过茶来看了看,问道:“多少钱一斤?”“两千五。”我摇摇头。这是2005年,杭州的朋友陪我们夫妻到龙井村游玩。朋友特想买点茶送我,最终还是被我阻止了。我明确地意识到,茶农要想蒙我已经不可能了,这是我几年来学茶的成果。

也是这一年,我在南京拜访了雨花茶。我先生的哥哥家在南京,经常寄雨花茶给我们,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茶,而且质量普遍比较好,还没有像龙井茶那样大面积被伪劣。所以我用“拜访”一词,这其中包含着我对雨花茶的敬重。在雨花台,我初次采茶,怀着虔诚和欣喜,采了满满一捧茶芽。当然这是象征性采茶,这点茶芽连一钱茶都制不出来。但是从此我可以自豪地对人宣称,我采过茶了。

特别难忘的是,2007年南昌一位经商的友人送我的两盒狗牯脑茶。这是江西珍品,产于罗霄山脉,从前我只是听说过这种茶,但是没喝过。当友人把茶递给我时,一股清香瞬间把我浸透了、征服了。我终于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茶,你不用听茶农或者商家怎么说,你就闻一闻,只需闻一闻,好茶的香气是简单而纯粹的。为了送我茶,友人亲自去了茶山,把人家要参展的二斤茶强行买下半斤。狗牯脑茶和这位友人都让我感动,也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不上西天,怎么会取得真经;而真经之真,在于深刻并且简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就是这样学茶的。而且学着学着,就想让更多的人都喜爱茶,我已经把这当成了我的使命。有朋自远方来,我会设计一套主题茶艺,在家里欢迎他们;我到远方去,也会带上几件茶具,分送给朋友们。

这么多年中,我在家乡为好几家茶楼培训过服务员(我还不能叫她们茶艺师、茶博士,那是崇高的称号),他们大多可以独撑门面了。家乡有一所职业学院,开茶艺课没有老师,于是我就成了这所学院的客座教授。每次课,我都要带二两茶去,泡给学生们喝。讲碧螺春我就带碧螺春,讲铁观音我就带铁观音,所以学生们都爱上我的课,因为有好茶喝。讲过半年,回头一想,讲课费差不多都给学生们买茶了。不然怎么办?实践才能出真知,学茶就得喝茶,不然永远也学不会。

学茶讲茶,这是美丽的事情,是温馨的事情。谈起茶,回忆起茶事,都是那么美好,并让人在美好之中参悟着道理。

要美味也要美器

在商店遇到喜欢的餐具,想买却不能买是什么心情?痛不欲生啊。

盯着那些精美的盘子、碗,我的眼珠都要掉出来了。我先生站在一旁,用眼角瞄着我,小声说道:“你不怕你婆婆来找你?”

我就是怕我婆婆来找我才不买呀。

有一次我婆婆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俏梅你过来,妈跟你说件事。”我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洗耳恭听。婆婆说:“俏梅呀,以后不能再买餐具了。”就这事?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后来我婆婆去世了——我跟她老人家在一起没待够,她是最和蔼的老太太——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婆婆关于餐具问题的教诲,才意识到老人家说的其实并非小事,实实在在是件大事。

我的厨房还算宽绰,橱柜也还算宽绰,可是餐具早就放不下了,后来买的餐具只能码放在台面上。正如我大姑姐所说:“操作台挺大,可是没地方操作。”

每当我冒出买餐具的念头,我先生就拿婆婆会来找我吓唬我。有时候我就想,婆婆要来找我就来吧,反正我挺想她的,她来了正好让我看看她。这么想了之后,我就果断出手,于是一组盘子或者是两组调料瓶就被我收入麾下了。

你说像我这么好的厨艺要是没有好的餐具搭配,那多可惜呀。虾仁油麦菜我放在树叶形白色小盘里再造成馒头型,冬笋烧肉我用深绛色兔毫大碗盛装,清蒸螃蟹我码放在小竹篮里,各式寿司我摆放在绿色四方大平盘里——看着心里这个美呀!

清代著名美食家、诗人袁枚说:“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英雄所见略同啊。“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这是李白的诗吧,美酒要配金樽,美味要配玉盘。杜甫也有诗云:“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驼峰烧好后用碧绿的玉釜盛装,鱼蒸好后用晶莹的水晶盘子盛装,这样才能相映生辉。

我婆婆之所以不让我再买餐具,是因为本来她就留给了我很多餐具。老人家的厨艺也不是一般二般的,她做的苏伯汤、酥鲫鱼、锅包肉、南瓜饼……那是吃了这顿想下顿——算了,不能想这些,想起来就快哭了。

婆婆留下的餐具里有四块蓝边儿圆盘子,我先生对我儿子说:“这几块盘子要好好留着,这是怀念奶奶的盘子。”这样的盘子我娘家也有,不过边儿是咖啡色的,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口转内销的,质量非常好。

我先生常回忆起我公公的一次壮举。大约是在七十年代初,他去参观广交会,买回来一套出口的餐具,大约50个“头儿”,就是大大小小50件。巨大的一纸箱,能弄回来实属不易。对此,我公公得意非凡。他是个极其喜欢请人回家吃饭的人,有了这么一套餐具就更不得了了,这盘子一端上桌,他就会念道:“美食不如美器。”——看来这一观念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深深扎根了。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风,我公公的喜好传到我先生那里,而到我这里更是发扬光大,以至于连我先生都怕我了。

有一阵子我总想给我儿子做芝士■饭,可是我没有芝士■饭盘子,我就在网店上“逛”,准备买几只。为了劝阻我,我先生居然写了一首诗:“以为没有,或许有/或许说不清有没有/需要,是终极黑洞/需要之手会抓住/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一切/一粒米不会填满一段空白/不会盖住整张盘子/镀金的羽毛背弃了风/再不能飞上无尘的高处/空了的餐具已经不会记得/阳光的分量”你看,把一个诗人都逼到什么份儿上了。

我还算是有节制的人,买餐具、茶具、咖啡具什么的肯定是比别人多花了一些钱,但是也没到无度的状态。我也不是那种看着存折上数字增加就高兴的人,我崇尚把钱花出去,把快乐带回来。我也是一个极其喜欢请人回家吃饭的人,我的餐具,我的快乐,一直与朋友们分享着。

中环那儿曾经开过一家叫西缇的西餐餐厅,它的餐具都十分漂亮,就是因为这个,我就总去吃饭。可是后来又一次去,餐厅已经要黄了,无数精美的餐具低价出售,我吃过饭,忍不住挑了好多盘子、碗,搬回家来。我先生看着那些餐具露出喜悦的神情,他是很少会在这种时候喜悦的,他说:“的确漂亮。”我说:“不能让好的东西蒙尘。”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学茶讲茶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